某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擁有100多名高水平的專業人才,產品遍布世界各大洲。致力于新技術的開發和產品質量的不斷提高,機電設備服務于銅鋁管棒加工行業;電氣集成和電氣OEM涉及工業自動化、運動控制系統、標準驅動、大型工業傳動、低壓開關柜、泵和壓縮機控制等。
咨詢顧問根據客戶需求,在現場對相關部門或業務進行了詳細的訪談,收集了詳細的數據,并對相關描述與數據進行分析判斷,得出制約交付與庫存提升的關鍵問題,主要包括:
1. 項目交期長,不能滿足客戶需求
2. 多數的計劃環節都存在問題,缺少項目計劃
3. 缺少均衡的主生產計劃
4. 缺少產能測算和標準工時
5. 車間進度管控較差,周期長
6. 物料計劃的邏輯存在錯誤,缺少對物料準時交付率考核
根據以上問題,提出了具體的改善思路和工作規劃。
(2)有部門職責表,但與實際業務存在差異。各部門有績效表,但由于缺少嚴格的數據支撐,同時部分指標數據較低,所以未能有效運行,部門對員工的考核更多是主觀評價。
(4)對三年的數據進行分析,合同交期是最多的是5個月交期,實際執行交期是6-8個月。
(5)各月之間的簽單量波動很大,每個月發貨能力正常在10-15臺之間。
(6)長周期物料預提計劃是基于經驗,而非根據采購交付周期及物料的周出入庫數據來合理計算預投量
(7)技術準備計劃:技術部門有專用系統管控項目進度,但該系統無法批量下載數據,實際缺少技術準備計劃的及時率考核,沒有技術準備計劃的經驗工時和期量
(8)主生產計劃:每月排下個月的產出計劃,基于前期物料和圖紙準備情況,無中期能力測算
(9)物料計劃:計劃員接收到設計人員紙質版的BOM后,手工錄入ERP系統,工作量大。金蝶系統版本低,不支持2個系統對接,自動傳遞數據。然后手工創建采購申請,填寫的交付日期是合同交期-2個月。每個采購申請里面的備注帶合同號,對于通用件,會在備注里面備注多個合同號,這種批量集中到貨,給外協供應商也帶來較大的交付壓力
(10)供應商考核制度與實際績效:有供應商管理制度,考核方法,但未實施。當前金蝶的計劃日期,到貨日期等分別在采購申請和入庫單中。通過合并數據分析,準時交付率不足70%。目前系統數據不齊全,說明倉庫作業不規范。
(12)機加件每日派工和日報:班長更多的是憑借經驗進行每日派工,根據項目進度,工序長短等。生產周期較長,大型機加件的周期接近6周。裝配也要1-2個月,且無產能測算。
1.1 供應鏈流程梳理
首先繪制訂單履約相關的關鍵業務流程圖并與公司標準流程對比,實際掌握流程運營狀態
分別組織各部門,以頭腦風暴的方式,導出關鍵流程的問題清單,采用自查與互查機制。
為了更好的明確各部門的作業目的,明確梳理對關鍵流程中的各部門的交付清單。
最終要梳理出當前所有的各部門計劃流程,找出明顯的問題點
找出1-2個延期的項目,深入了解問題,客戶要求5個月交付,實際7個月執行是如何發生的
銷售部門和生產部門重新梳理交付率定義,建立COTD和FOTD交付追蹤表,并通過持續改善逐步提升交付率。更新當前的ERP系統報表,完善數據分析。
1.3 公司級一級指標梳理:重新梳理公司級一級指標并分解到相關部門
1.4 關鍵部門的組織職責梳理,裝備制造企業通常分為營銷,技術,生產,管理四個系統,重新梳理各部門組織職責。
2.1 產品交付關鍵路徑分析:
分析交付流程的前后順序和期量,從客戶需求周期出發,確定各部門周期
2.2成品交付策略:
基于歷史訂單和發貨數據,產品交付的核心是交付策略,可以基于產品的出貨穩定性決定是成品備庫,接單裝配,接單采購裝配等多種模式,滿足客戶交期需求。基于內部訂單和發貨數據進行決策,在生產和銷售部門達成交期共識。
3.1 訂單接收與交期評審流程,訂單制產品,根據關鍵物料可用性,內部產能和制造周期,接到客戶訂單后,確定合理的交期
3.2 項目節點計劃,項目經理分解技術準備周期,工藝周期,采購周期,生產周期到各部門
對BOM進行分析,完成產品-零件矩陣,給每個零件制訂交付策略,供應商的核心部件進行標準化設計,并要求供應商儲備
關鍵工藝路徑控制:利用關鍵路徑法,找到交付關鍵路徑,重點管控
提前梳理長周期零件,制訂對應的交付策略,在合同簽訂時提前策劃
根據客戶需求的合同交付周期規律,自制周期,采購周期,制訂成品交付策略,并體現在合同約定中。
3.3 滾動周主生產計劃與物料需求計劃,預排滾動N周計劃,并進行物料需求與產能測算
3.4 機加工車間標準工藝編制,工藝部工藝員編制典型產品的標準工藝
3.5 機加工關鍵工序的工時模板,建立關鍵工序的標準工時公式
?
3.6 關鍵工序工時與產能測算,計算機加工車間關鍵工時,并用于周產能測算
3.7 車間FOTD進度管控,建立產品的標準工藝工時期量表,推進每日報工,進行FOTD管控
創建產品標準工藝工時表
3.8 機加工車間關鍵資源OPE管理推進
① 關鍵瓶頸資源梳理
② 寬放抽樣,浪費發現
③ 效率衡量標準構建
④ 稼動率提升
⑤ 操作效率提升
⑥ 快速反應系統
⑦ 技術革新,工時優化
⑧ 一人多機
⑨ 持續改進
4.1 物料分類與交付策略,基于供應商交期,產品需求周期,制定不同的物料交付策略,并維護在信息系統中,應用于物料采購計劃
4.2 按物料類別分析交付率與庫存,改進機會確定,分析每一類物料的交付率,庫存與改善計劃
4.3 物料安全庫存,期量等確定,基于滾動用量計算產品的安全庫存
4.4 物料PFEP主數據管理推進,建立物料包裝量等數據,用于物流管理